导航

石室动态
News
网站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石室动态 > 媒体石室

《教育导报》2015年1月7日报道 探寻教育的原点与未来

  • 2016-01-11
  • 5
  • 来源:
  • 分享到:

近日,由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成都市未来教育家联盟、中国教育学会联合主办的2015 全国中小学教育研讨会在成都市石室中学举行。与会者围绕“教育的原点与未来”展开讨论,探索未来学校发展的路径。专家观点:国家督学、上海市教委副巡视员 杨国顺学校转型是教育综合改革的关键杨国顺在谈到教育综合改革背景下,学校如何转型与变革时提到,我国教育事业在短短20 多年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回过头来,社会各界对教育反响最大的却是孩子的课业负担过重,“学校转型与变革是教育改革的关键!”怎么转型?杨国顺认为不妨学习和借鉴国外的教育创新启示。“我们的教育,是让孩子没有问题,而国外教育,是把孩子从没有问题教会问问题,解决问题,这正是我们需要去突破的。”“以色列的教育是在绝地逢生中让孩子学会九死一生的胆魄和智慧;在地狱和挣扎中,让孩子学会意志和韧性;在追杀和封锁当中,让学生学会创造奇迹的自信和光芒。”杨国顺说,“钱学森之问的答案是中国的教育存在智而不慧;美国教育是慧而不灵;犹太教育是训练有灵气的人。即一个人内在的洞察力,对心灵的敏感度,进入人内心的能力。”杨国顺指出:“要让教育从功利型的近视转向育人树德的远见;排名式的浅显转向绿色导向的深切;标准化的统一转向多元个性的发展;学科性的狭窄转向专业境界的超越;行政化的指令转向教育思想的引领。”如何去实现这“四向”突破呢?他建议,学校可以重点在围绕培养学生的“四商”方面下功夫:体商要体现力量,在力量中培养阳光自信;情商要重视和谐,在和谐中培养包容责任;能商要注重合作,在合力中培养境界致远;智商要突出个性,在个性中培养实践创新。“教育的真谛是让所有的学生感受到生命的幸福和快乐。但是现在孩子的负担,除了教学内容和作业层面,还有过多的成人化的顾虑。”杨国顺借用2014 年上海学生参加PISA 测试结果为例,提出当前中小学生最需要反思4 个问题:学生对学校教育的“归属感”不强、对知识传授的“幸福感”不高、对获得成绩的“自信心”不足、对迁移能力的“想象力”不行。“我觉得,现在教育最悲哀的是孩子没有梦,这归根于教师没有梦,校长没有梦。”杨国顺认为,遵循教师职业道德是教育回归原点的切入口,在提升校长的特质领导力,同时让所有的校长和教师都有梦,重要的是强调精神的回归,以师德引领学生的三观,进而引领学生到“舍己、爱家、为国”的大境界。“校长以教育家办学,教师以教育家育人。”面对当前高中同质化的倾向,单一课程的怪圈,考什么教什么的现象。杨国顺指出,改革要营造教育家在校长中、教育家在教师中、教育家在校园中的氛围,教师再也不能从学科到学科,从知识到知识,从专业到专业单一化发展。“每一个学生的脑袋都是一个‘矿’,都有创造力的基因,关键在于老师如何发掘。“杨国顺认为,让教育回归原点,一定是在尊重孩子生命的前提下,使其快乐地学习,自主性地选择,个性健康化地发展。教师就像是孩子的天梯,当一个孩子站在你的肩膀上,犹如泰山顶上纵览山下,这样的教育才是幸福的。学校案例生命教育,让教育回归原点关于什么是教育的原点、如何回归原点,成都市石室中学4 位教师分享了学校开展的“生命教育”做法。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让教育回归生命的原点,就是让教育回归到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建构人的精神世界、提升人的生命价值的终极目标上来,让教育重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石室中学校长助理张显国说:“教育源于生命,循于生命,达于生命,生命是教育的基点。”“生命既是教育的起点,又是教育的终点,还是教育的中心点。”张显国结合教育在生命、生态、生活上的关系,提出“新三生教育”的基本框架。在正确处理人与自我、自然、社会的关系中,引导教育回归生命原点,让教育的价值与人的价值协调统一,促进生命自由生长。“教育是师生生命中有意义的一部分,焕发学生生命力的教育更具有可持续性。”围绕“培养学生的基础学历、唤醒其生命自觉、培养其生命智慧”三要素,班主任彭世坤提出,“我们不做教育,只做大自然的搬运工”,教师应当承担桥梁引渡的作用,让学生焕发生命力。生命课程浸润心灵“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彭世坤从生命的高度,解析课堂教学包含的多重丰富含义。如何将“生命教育”理念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石室中学年级组长李奇谈及班级管理中的生命价值观培育,“老师对学生最大的功德,在于为他们提醒、建议乃至建设一种美的生命形态,真的生命格局,善的生命价值。”“给学生缔造一个纯净、醇厚的班级管理风气,我们需要激活培育生命价值观的教育思维。一在善良心,一在责任感。”围绕德育创新与特色发展,李奇说,“生命价值观是个培育和牵引的过程,绝不是简单说教和强硬管教,善良心与责任感是一种生命习惯,它结合学生间共同的生命理念,而不是监督结果,这样的班级管理理念才会得到认同和维护。”校本+班本,聚焦学生本位石室中学通过整体设计全校生命教育课程,鼓励各个年级自主开发年级课程,用一定的时间使生命教育课程在目标、时间、内容、形式和层级上形成体系,使之形成全校序列化的模式。“我们学校的两个校区现有注册学生社团60 多个,学生社团活动参与覆盖率超过90%,通过自编社团文本教材25 本,共380 多万字,100 多位教师参编。”张显国说,学校通过生命教育社团课程建设,促使社团的活动常态化、内容课程化、成果生本化、影响品牌化。班主任梁岗则谈到了“经纬班本课程”的建设内容。“通过构建以发展为经、认识为纬、生命为度的师生生命成长之‘场’,让德育、心育、智育在教师构建文化教室的过程中相互编织、影响和渗透,不断建构成班本文化。”“教育要改变仅仅强调智育的现状,更加关注生命存在、生命智慧、人生境界和生命价值等重要问题。石室中学开展生命教育的做法,真正让我们认识到教育的真谛,就是让受教育的学生感到幸福和快乐。教育要入心、入情、入人,教师对孩子要有一种健康个性的引领,在明德思想中,让孩子学会自由的同时守其规则,真正引导他们走向成人、成才、成功。”杨国顺评价道。

 

 
 

新闻链接:http://jydb.newssc.org/html/2016-01/07/node_262.htm

成都石室中学版权所有 | 蜀ICP备09021747号

© 2018(cdshishi.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