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石室动态
News
网站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石室动态 > 媒体石室

《教育导报》2016年3月19日报道 留学大众化时代,是退路还是出路?

  • 2016-06-19
  • 3
  • 来源:
  • 分享到:

 

留学大众化时代,是退路还是出路?

海外释放信号:留学将越来越规范

新SAT改革、国外大学将“严把”毕业关口……针对最近的一些出国留学讯息,成都市石室中学文庙校区国际部主任倪蓉已经敏锐地发现了其中的“端倪”:“新SAT 改革,考查死记硬背的东西少了,模板写作也没有了,国外学校在对‘入口’学生进行筛选,选择更适合的学生。这对于学生来说,出国的门槛越来越高。在美中国留学生被开除过半因成绩太差这样的消息也给我们释放出信号,要想拿

到国外大学的文凭越来越难。”根据《纽约时报》报道,从2009 年起,在美就读高中的中国留学生人数直线上升。倪蓉认为,随着中国留学生越来越多,留学乱象日益突出,国外也在对此进行“洗牌”和清理,未来出国留学将越来越

规范,“野鸡大学”减少,“混文凭”的学生也会随之减少。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教育国际化和人才国际化渐成趋势。近年来,许多学校的国际班招生火热,但仍难满足家长和学生的需求。倪蓉表示,在未来的几年里,可以预见,出国留学的人数还将持续增长,“我们期待将来是更加理性、健康有序的增长。只有规范化,出国留学才会得到良性循环。”留学规范化之后,对于一些学生而言出国将成为一条前途更广的“出路”。在倪蓉看来,如今在“北上广”的大公司招聘中,都要求员工有一定的留学背景,因为公司员工大部分是“海归”,要氛围合拍才能更好共事。在成都日益国际化的背景下,学生如果有“海归”背景,未来求职将多一个筹码。方青也认同这个观点,出国留学不再是高考落榜后的第二选择和被动选择,开始成为学生的主动选择和优先选择。家长和学生青睐于英美等国家独特的教育方式与制度,希望出去读名牌大学,而不是为了逃避高考。

倪蓉认为,当出国留学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综合素质及能力强的学生才能出去,出去之后也要学到本事才能回来。”在大众留学的时代,留学生之间的竞争也会越来越激烈,不适合出国的学生将被淘汰。家长心态需培育:量力而行尊重孩子成长规律除了对出国学生做好培训,学生家长也需要培训。方青告诉记者,在西部地区,家长接收的留学资讯少,孩子到底怎么走出去、选什么学校和专业,大部分家长比较茫然。这个时候,一些家长会盲目听信一些中介机构,“我们会经常开家长沙龙,给他们传递有用的信息。”在过去,方青常常发现家长有这样的心态,为了自己的面子,在给学生申请国外学校时,只看学校的排名,一味地报考名校,而忽略了学生本身的能力。即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把成绩提高上去,进入国外大学读书也容易掉队,因为知识和能力的获得是长时间积累的,这也是不少学生进入国外大学跟不上而很难毕业的原因之一。方青建议,家长要为孩子找一个适合他的学校,学生的基本条件和情况要与申请学校的要求相符合,做到量力而行。出国留学不能“拔苗助长”,要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出国前做好长期规划和评估,如果孩子不适合出去不要强求,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意愿,不能盲目跟风。在“大众留学”时代,北京、深圳等一线城市的高中陆续开设高中国际班为中学生出国留学做准备。成都不少学校的国际班也陆续招生,校外培训机构更是参差不齐,作为家长,更应该理性为孩子选择正规的学校与合适的课程。不少学校已形成较为成熟的做法,为出国留学学生做好前期准备。对于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美国校园留学生施虐同胞案,倪蓉很关注。她说,值得庆幸的是,所在学校的国际班开设了法制课程,涉及中国法律和国外的法律法规,在学生出国前就做好科普准备。此外,针对高三的国际班学生,学校还开设了国家安全教育和财商课程,“涉及到学生出去可能会遇到的一些问题,我们都会提前准备。”成都石室中学国际课程班坚持自主办学,自主管理,国际班的学生与普高班的学生接受统一管理,参与统一的校园德育活动及社团活动。方青介绍,成都石室中学在成都市最早引进完整的国际课程,课程尊重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用3 年的时间渗透式地、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在各学科中的学术能力,而不是一味地把重点放在语言培训上。学生既要学习完整的国外课程,还有遵照国家教育部相关规定学习全部中国高中课程。学校还为学生开设了丰富多彩的生活技能课程和中国文化课程,希望走出去的学生具备独立生活能力,富有中国情怀,做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使者。

最近,中国留学生在美国校园施虐同胞案获刑事件在中美两地引起强烈关注。日前,一中国留学生因微信聊天内容遭遣返备受争议。一片哗然的背后,留给大家的是对学生出国后“文化适应”、“心理适应”和“行为适应”教育的反思。当留学步入大众化时代,一些留学的个案问题似乎并不能抵挡留学的浪潮,留学培训和咨询机构依然火爆。十几年前,出生于成都的“哈佛女孩”刘亦婷风靡一时,在国内刮起一股高中生出国留学热。而如今,高中毕业生已成留学主流,低龄留学生渐成趋势。在这个群体中,不乏有学生因逃离国内升学压力而“出走”,也有不少优质生为了更好前途而拼搏。当出国留学的多元化选择代替高考“独木桥”,是一种“退路”,还是一种新的“出路”?“孤独者”的选择,一条并不轻松的路过完春节,成都市某中学高二学生王艳春不得不作出一个选择:离开校园,备战SAT考试。她要与学校同学分离,在一家留学培训机构进行突击训练,与她一同“备战”的只有3 个学生。为了自己的留学梦而选择脱离集体,他们称自己是特立独行的“孤独者”。SAT,俗称“美国高考”,是进入美国名校的一项重要考试。由于今年SAT考试进行重要改革,准备5 月份考试的王艳春有些慌了。离开学校当天,同学在学校寝室送她,她说:“舍不得,我忍不住泪奔了。”第一天的学习,一分一秒都让她觉得漫长,唯有等到同学上完晚自习才能电话联系他们,“想他们,也想知道学校发生的事情。”处于这种“孤独”状态的不只是王艳春。“每天跟培训老师一对一相处,不能与其他学生分享交流。”准备出

国的高一学生董峻岑更倾向于“半脱产”的学习状态,因为“太害怕孤独”。她现在找到了一个伙伴陪读,“如果她走了以后,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坚持到最后,孤军奋战太苦了。”初二就有了出国计划的董峻岑就读于成都某高中的国际班。出国的原因和目的每个人都不同,但在普通班的学生看来,他们是特立独行的一群人,单独在一栋楼里学习也显得格格不入。“其他学生和老师认为我们是吃不了高考的苦,选了一条捷径。”董峻岑很郁闷地说道。而对于本来在学校就有点“特立独行”的高二学生李珂萌来说,却十分适应“脱产”学习的状态,并打算出国前一直这样学习下去。“我喜欢这里小圈子的学习氛围,不喜欢与太多人打交道。”她认为,可能自己不太适合国内学校的教学方式和集体氛围,急迫地想“逃离”出去。在留学培训老师眼里,王艳春是一个不错的“苗子”,她自己的目标是美国的斯坦福大学。白天,在培训班学习,任务并不比学校里少,晚上,她还要把学校老师讲的新知识进行梳理,“虽然出国是优先考虑,但父母让我不要放弃高考,至少是一条后路。”王艳春心里明白,虽然每天过得很辛苦,但暂时的辛苦是对自己最好的选择,“留学本来就不是一条容易的路,有舍,才有得。”喜欢唱歌的董峻岑一直有一个“美国梦”,她喜欢在课后与同学一起玩音乐的氛围,期待能去美国找到更多的机会和平台展示自己的才华。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她每天要坐一个多小时的地铁到培训班上课,背单词,练题、熟悉美国行政地图……带回家的作业也常常让她熬到凌晨一两点,“比在学校还累,但很充实,我喜欢这样的节奏。”董峻岑笑了笑说,有付出,才有收获,有空会看看美剧减压。“在国际班的学习压力一样大,不是之前想象中的那么轻松,除非对自己的要求很低。”成都石室中学国际班高二学生邓鸿鉴说,也许他们不必做很多卷子,更多是以活动的方式去学习,老师也会布置各种书籍让他们阅读,在一点一滴中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为了出国后更加适应国外教育,邓鸿鉴还参加了学校的美式辩论赛,读美国历史和政治方面的资料,听CNN新闻,每天的时间安排得很紧凑,生怕有一点懈怠。留学并非人人适合,应提前作风险评估怀揣着留学的梦想,他们正在努力拼搏着。但在专门从事出国留学培训的老师马利萍看来,并非人人都适合出国留学这条路,出国前要客观地对自己进行风险评估,不适合要尽早放弃。“我干了8 年的留学培训,有学生的条件是不适合出国的。”马利萍告诉记者,她曾经有一个学生在国内已经很优秀了,但国外教育的要求对他来说较难达到,“他为出国准备了一段时间,通过我们对他的风险评估,觉得出国他会‘吃亏’,并劝他放弃。”马利萍发现,这个男生在国内可以进入中国人民大学或复旦大学,但在国外却只能上普通大学,录取院校差距太大。适不适合出国,不单单是看语言基础,还要考虑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学术准备等情况。“出国不是单纯考试而已,学生还要融入异国文化。”马利萍表示,除了要打好语言基础,还要学好国外的人文、政治、历史知识,“之所以有很多学生在国外会遇到很多麻烦,就是文化融入不够,这需要在出国做好充足准备,而不要匆忙走出去。”

有着多年留学培训经验的马利萍建议,如果学生有出国打算,初一就要进行风险评估,初二、初三确定方向,然后花大量的时间去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以适应

国外课堂模式。在马利萍的课堂上,她强调个人自学和团队讨论模式,并加入学生感兴趣的天文学、艺术学、传媒等多方面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把出国当“退路” 想毕业越来越难当像马利萍这样的老师每天在为学生如何更好适应国外教育而绞尽脑汁时,从事出国咨询的陈思思(化名)却时常为走出去的留学生做各种“善后”工作,因为她面临的是一批“把出国当作退路”的学生。“这些学生对留学的概念还停留在‘国内学不好,就去国外混个文凭’上,但现在国外教育体系日趋健全,‘野鸡大学’越来越少,如果学生抱着一种

‘混文凭’的想法,基本上很难毕业。”陈思思说。日前,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的研究报告显示,美国只有56%的大学生能够在6 年之内完成本科课程毕业。这种“宽进严出”的大学文化,加之中国留学人数的不断攀升,导致中国留学生被美国高校开除的事件时有发生。《2015 版留美中国学生现状白皮书》表明,在美中国留学生被开除过半因成绩太差,而“学术不诚信”这个毛病,在中国留学生中表现得尤其突出。而让陈思思担心的就是这些留学生常常因为学业问题毕不了业。“一个出去两年的留学生最近告诉我们,因为过了交论文的截止时间,现在拿不到毕业证。”陈思思说,他们随后跟学校联系后才发现,这个学生有很多科目都没有拿到学分,肯定是拿不到毕业证的,“我们只有争取让学校给他延长交论文的时间,然后补学分,但估计拿不到正规的学位证。”这样的案例,陈思思要处理很多。“有一些学生本来成绩不错,但出国后很容易受诱惑而荒废了学业,这完全要靠学生的自觉性,不能一出问题就依赖别人来解决。”陈思思说,除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也很重要。有部分学生本来成绩不理想,出国前会“突击”一下,但出去之后就一劳永逸,家长也疏于管理,造成很多问题。留学生爱“扎堆” 仍过“中国式”生活据了解,目前,中国留学生在选择留学目的地时,往往选择一些大城市或热门专业。而一些留学中介,也常常会把学生安排在同一个地方,方便留学申请和管理。马利萍告诉记者,她为学生申请学校时会尽量避免中国人多的地方,比如美国加州等地,“在中国人多的地方,留学生就爱扎堆,不利于他们融入外国人的圈子。”刚刚去美国读中学的吴威就坦言,在那边,中国朋友圈子都说中文,外国人因为语言不通很难沟通,但他认为,中国朋友多的话,有麻烦会互相帮助。“在国外也会形成不同的中国小圈子,两极分化比较大,要靠自己去把持。”在英国留学的学生张仪的微信朋友圈,常常会

发一些与中国同伴一起做饭、学习、旅游的照片,却鲜有与本地人交往的状态,偶尔还会吐槽一下难以突破的文化差异。留学培训顾问何虹建议,留学生除了学习外,还要学会接受和包容不同的文化,积极融入当地环境,努力打破沟通障碍,这样才能从留学经历中得到锻炼。浏览中文网页、扎堆说中文、不愿意与本地学

生交流……对于中国留学生“死守”自己圈子的现象,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的Michelle 就表示,留学生在国外都会不自觉地与自己国家的同学亲近,他们

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调整自己来适应全新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环境。低龄留学生面临更多适应问题除了中国留学生在海外面临的各种尴尬,留学低龄化在国内已愈演愈烈。《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5》数据显示,与2012 年相比,2015 年,在国内读完高中课程再出国读大学的学生比例从61%下降到44%,出国读高中的学生比例则从17%上升到了27%。然而,在出国读高中学生比例节节攀升的背后,还有一个趋势值得关注,有媒体报道,越来越多的低龄留学生在国外出现“水土不服”,在国外读了一段时间之后又回到国内,以继续升学之路,部分学生却陷于出国不适应、回国也不适应的尴尬处境。此外,“回炉”补课也是近年来的常态。正在美国读九年级的留学生夏欣雨就发现,国外的学习跟国内有很多不一样,“每节课的教师和同学都不一样,作业用Ipad 完成。数学比我想象中的难,要学好很困难,假期回国估计要补一补。”除此之外,她还要面临与同学之间的文化差异。“父母这么早把我送出来,就是希望我能更早地适应这边的环境,但一切没有出国之前想的那么简单容易。”

“高中以下出国留学要谨慎,这阶段的孩子处在青春期,在这时出去,会面临语言、文化、学业等多重冲击。”面对低龄留学的持续火热,负责学校国际部管理的成都石室中学校长助理方青认为,家长要理性选择让低龄孩子出国,青春期的孩子需要父母的陪伴,父母也有责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留学梦:“想说爱你不容易”走出去的“尴尬”与“水土不服”在留学热潮中坚持理性的选择。


成都石室中学版权所有 | 蜀ICP备09021747号

© 2018(cdshishi.net). All rights reserved.